身為內向人的我,看到《不善社交的內向人,怎麼打造好人脈?》這個書名,就覺得應該看看;但看了之後,又非常失望。倒不是完全無所收穫,而是,日本翻譯書真的普遍沒有邏輯鬆散、缺乏洞見,甚至還有學術上的錯誤。
例如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完全誤讀阿德勒,這本《不善社交的內向人,怎麼打造好人脈?》則是連內向、外向的定義都沒有搞懂。我真的很懷疑怎麼可能連內外向定義都不懂就寫出一本書,作者到底在幹嘛,編輯到底又在幹嘛?本書自己都說了這是一個資訊發達的年代,那google一下心理學定義不是很簡單嗎?
在心理學上,「獲取能量的方式」界定了內外向;外向者慣於從外在世界獲取能量、內向者慣於從內在世界獲取能量。因此,社交這件事情對於外向者與內向者而言的差異是,外向者能從社交活動獲得能量,內向者則會因為社交活動消耗大量能量。
內外向在心理學的各種人格分類中具有最高的跨時穩定性。意思是,其他的人格特質可能會在經歷很長時間後發生改變,但是內外向最不容易發生改變,內向的人往往終其一生都是內向,外向的人往往終其一生都是外向。當然,再外向的人都有需要獨處的時候、再內向的人都有需要社交的時候,內外向是一條連續光譜,而非具有明確界線的兩邊。
更有趣的是,其實本書從第二章開始提出的社交建議,就跟內外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,這些建議對外向人而言一樣重要且有用。關鍵在於,外向人即使「喜歡社交」,也不見得「擅長社交」,更不見得「擅長建立關鍵人脈」,這三件事情的層次完全不同。內外向人即使有「厭惡/喜歡社交」的差異,但這並不表示內向人的社交手腕比較差、或者關鍵人脈比較弱。
我舉個例子,例如男性因為有較多的男性賀爾蒙與睪酮素,因此比女性容易練出肌肉;但這就表示女性無法練出肌肉、或者有刻意鍛鍊肌肉的女性的肌肉量比一般男性少了嗎?同時,如果提到的鍛鍊肌肉方式其實對於男女而言沒有差異,那麼這建議就不是專門寫給「女性」,而是寫給所有人。
如同我一開始說的,這本書不是完全沒有任何價值,而是,含金量太低。這本書的內容濃縮成一篇兩千字專欄文章就非常具有閱讀價值,但寫成一本書?另外,日本翻譯書最常出現的書名詐欺(而且這本真的不是亂翻譯的問題,原文書名就是這個意思)放在本書依然成立,讓人覺得,其實作者乖乖寫一本《在矽谷工作過的日本人的社交心法》不就好了嗎?
總之,如果你喜歡讀輕薄短小、內容簡單、有明確建議的書,不管你是內向外向,本書都相當適合你。反而是,如果你是真正深思熟慮的內向人,而且已經讀過相當多關於內外向人格的著作,果斷放棄本書準沒錯。
#中秋連假第一天第一本書
#內向人